蜀山馆主导语:医院校的教师,蜀山馆主在门诊上带习了这么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每一届学生里都有一些对中医有着坚定信仰的种子,祖国传统医学的火苗,愿他们在未来的岐*路上大放光明。
一眨眼功夫,跟诊云南中医学院汪剑老师马上就快两年了。第一次跟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医院实习的阶段,也许就不能再跟诊汪老师了,心里难免会有一丝丝的惶恐和不舍。也许你会说一个大男生家怎么会这么矫情?但也只有你自己亲自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才会明白其中滋味。于是决定写下点东西,来为这段难忘的岁月留下点印迹。
我是年踏入云南中医学院的,因为很多原因成为了一名定向生。大一的课程里有《医古文》,而《医古文》就是汪老师给我们班讲授的。《医古文》课堂就是与汪老师初遇初识的地方。因为那时我们才刚进中医学院,刚开始学习中医,汪老师在课堂中就会给我们讲述一些自己的行医经历,讲一些中医经典故事,当时讲的课很多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他不仅把本来有点枯燥的《医古文》课讲得生动有趣,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中医兴趣,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记忆最深的是汪老师讲的一个治疗荨麻疹的医案。记得在《医古文》课上,老师讲过他根据《*帝内经》里“营卫生会篇”原理,用清营汤治疗荨麻疹的医案。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有慢性荨麻疹,大一暑假回家,刚好又学了《*帝内经》,就试着开了一个清营汤。当时方剂还没学,是在网上查的方子组成,吃了一付效果出奇的好,吃了清营汤后管住了快两年,记得那付药抓了14块钱。后面时有小痒,嘱咐吃藿香正气冲剂和板蓝根颗粒,走化湿凉血的路子。可能这是自己第一次尝到了中医的甜头。这也为自己后来跟诊汪老师埋下了一个伏笔。
《伤寒论》序说过:“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在古代众多名家大医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的亲人患病而不能治疗。要想一个现代的年轻人对中医产生很深的感情,对中医有坚定的信念还是很难的,毕竟现在的生活环境太过花花绿绿,很容易受影响,而且学习中医需要很好的传统文化功底。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中医救过你的命,中医为你的亲人解除过病痛,我想这样你也许会对中医产生信念。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华南地区的高考状元,他所选择的大学是中医药大学,这样一个状元本应该选择的是清华或者北大。为什么他会选择中医药大学呢?就因为中医在他高中的时候让他重获了新生。
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学习后,在大三开始的时候决定去跟诊汪老师门诊。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跟诊是在年的9月29号。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那天上午看了46个病人,一直看到中午一点过,饿得肚子咕咕叫。再后来的日子里这样就习以为常了!
大三的时候,我们还在云南中医学院的呈贡新校区,而汪老师出诊是在昆明城里的白塔老校区门诊部。因此,每到周末,周六晚上就要调好闹钟,就害怕第二早睡过了赶不上跟门诊。从呈贡新校区到老校区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多,要在九点前赶到门诊部。所以需要六点半就起床,然后去赶从学校开往地铁站的第一趟公交车,再转乘地铁到城里。有时会和几个去跟诊的同学一起,在地铁上有时就讨论一下上周看过的病案,或者背上一会儿书,这样打发在地铁上的时间。
就诊于汪老师门诊的病人很多,刚开始周日上午的门诊一般都是四五十个病人。一上午门诊病人的记录也在不断地刷新着,从一上午看48人到60人、到64人、到67人、再到68人。晚上从7点开始看,一般也是二三十个,有一次看了53个,从晚上7点看到了晚上11点过。
汪老师平时要在学校上课,也是要从昆明城里赶到呈贡校区上课。很多时候也是早上六点过就要起来赶校车,上完课,周二、周四晚上还要到门诊部出门诊。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年的时候,老师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各种科研课题,加上门诊,病倒了好几次。老师常说,还好他是个中医,自己生了病能自己处方解决,要不然后果很严重。
每次汪老师病后,都会把处方用药写成QQ说说或者小文章,分享到空间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