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冬时节访九华游历九州三万里系列游 [复制链接]

1#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初冬时节北方山林大多已草木凋敝,此时南下前往莲花佛国——九华山却恰逢其时。此时枫叶正红、银杏金*、松柏常青、就连青钱柳(俗称摇钱树)也在风中摇着那一串串像铜钱一般的果实。但我此行的目的是登九华观云海。

梦幻云海

九华山号称“东南第一山”,每年的春冬时节,特别是雨雪初霁、一早一晚更易看到云海奇观。九华峰峦深壑、峡谷幽涧和山间盆地中的雾气抬升,与层积云结合便漫结成大面积的云海。九华山云海是云与雾的结合,我爱其晴时波澜壮阔,更爱它阴时空灵缥缈。闲言少叙,上图片!

莲花峰和花台都是观云海极佳的地点,山色迷蒙时,千米以下的山峰都隐没在云涛之下,只见九华山主峰十王峰(海拔米)、天台峰、狮子峰、中峰、双峰都如孤岛般漂浮在茫茫云海中,不禁让人联想起《长恨歌》中的“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登山累了坐上景区大巴,车辆在山道上盘旋,云雾在身边略过,山间绿植被雾气沁得格外鲜亮,落入眼底仿佛眼球都舒润了。正惬意间,转过一弯,坐在我前排的两位外国游客不由得发出一声压低了的惊呼,窗外暮色中青山如黛,云海留白,像极了一副“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水墨山水画,国画中水墨山水流派是否正是从这样的景致里获得了灵感?

诗仙与地藏

历史上有两位名人与九华山渊源颇深,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被视为地藏菩萨化身的新罗僧人金乔觉。

李白(公元-年)曾为九华山留下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两首诗文,其中“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就是九华山名字的由来。

金乔觉(公元-年)原为唐代新罗国王族,24岁时出家渡海来华,初抵江南,经南陵等地上九华山修行并供奉地藏菩萨。99岁圆寂后更是留下了不腐金身,被弟子及后世尊为地藏菩萨示现,也被称为金地藏。

化城寺门前一对石狮相传为唐宋之物,造型古朴。见证着化城寺作为九华山开山主寺的悠久历史。

而我好奇的是二人在同一历史时空,又都和九华山有缘,他俩碰过面吗?为此我特意查阅了史料,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推断。我们先来捋一捋金乔觉的人生轨迹,他比较简单,不像李白踏遍大江南北。

金乔觉哪年来华?哪年到的九华山?之后是否一直驻锡九华山?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经南陵等地上九华。起初在东崖石室避世苦修,至唐至德初年(公元年),青阳县的乡绅贤达诸葛节等人,上九华山赏秋,看到一位老僧在石室闭目趺坐,身旁折足鼎里是夹杂着少量米食的白土。此时金乔觉已经在九华山苦修了36年。诸葛等人遂号集乡邻为金乔觉新建禅居——化城寺。金乔觉入驻化城寺后,广施教化,寺名远播,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其间他一直驻锡九华山。但公元-年这37年间,他是否一直在九华山就没有文字记载了。

那么李白是否登过九华山?

李白与九华山有关的第一篇诗作是于年冬和友人共同谱写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但他这次未曾登上九华山,这可以通过他第二篇与九华山有关的诗文推断出来,公元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深为第一次没有入山畅游而遗憾;自然想起在青阳任县令的友人韦仲堪,写下了《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中有一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内容和题目都表明了两次遥望而未登山之义。至于宋人记载的化城寺东的太白书堂是李白应友人邀请,于天宝末年(公元年)登九华并卜居于此,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在李白现存的诗文中没有记载表明他登上过九华山。而李太白这两次与九华山的近距离接触的时间节点,正是金地藏还没有频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东崖石室苦修的时候,假设金乔觉这期间没有下山,那么理论上二人应该没有机会碰面。

至于李白曾写过《地藏菩萨赞并序》,读过序文就明白该诗是为扶风窦涛供奉的地藏菩萨画像所作的图像赞,内容咏诵的是古地藏,而非金地藏,而扶风即今宝鸡市扶风县,地点也不对。而李白所写的《化城寺大钟銘》文中说明是唐宣城郡当涂县化城寺,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此化城寺非彼化城寺。所以有关诗仙和金地藏的一段公案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美食与养生

九华山地处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在皖南山区北部,汤汁厚重、味鲜浓郁的徽菜是少不得要尝一尝的,众所周知的臭鳜鱼、毛豆腐、火腿炖甲鱼就不做介绍了。我先来说说经常被误解的“九华三石”。九华三石并不仅出产于九华山,庐山也有。“三石”是指石鸡、石鱼、石耳。石鸡不是鸡,是山里一种蛙,早先选用野生石鸡为红烧石鸡的食材,现在多用人工养殖的了。

石鱼学名栉鰕虎鱼,生活在山涧小溪的石头缝里,体长不过3-4公分,一对腹鳍衍化成吸盘,喜欢从一块石头蹦到另一块石头,山民们用纱网捕捞后,文火烤干,炒至金*再晒干。吃的时候先泡发,用来蒸水蛋淋上点香油,极其提鲜。市场上买正品一般都是干货,九华街上一条一大盘的“石鱼”就不要点单了。离九华山不过百余公里的琴溪地方的人还喜欢用它来泡茶,这在当地又被称为琴鱼。我没尝过,味道无法想象。

至于石耳就更金贵了,石耳又名石壁花、岩菇,野生石耳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它和木耳外形还是有区别的,更像是单片地衣。除了世代采摘石耳的山民,常人难觅其踪迹,山民从崖顶坠绳下去悬空手工采摘,10公分以上的石耳要长几十年,一般山民采大留小,这样年年都有得采。石耳炖皖南土鸡,少下佐料,汤色金*原汁原味最佳。功效上木耳养阴为佳,地耳明目为长,石耳止血为优。如果你有机会品尝到野生石耳而非人工培植的,请珍惜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切莫做牛嚼牡丹状。

不过我认为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美食也应提倡“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再来看几种常见的九华山美食吧。

地藏*精

青阳县特产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食药两用,有补中气、强筋骨、降三高等功效。*精我国各地都有出产,九华山的*精之所以出名绝对与金地藏用它养生充饥还为此留下墨宝有关。《全唐诗》中收录他的《酬惠米诗》中写道:

弃却金銮衲布衣 浮海修身到华西。

原身自是酋王子 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扣门求他语 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飧食*精饭 腹饱忘思前日饥。

刚挖出来的*精

不仅九华山僧众信徒多用其养生,中国自古就有道家用九蒸九晒过的*精作为辟谷时辅助餐食,又被称为仙人余粮。至于诗中提到的*精饭我觉得不加调料还是有股药味儿的,但总比同样驻山修行的米拉日巴尊者每天只能吃一棵荨麻好得多,皮肤碰到荨麻草不仅刺痒难耐还容易过敏红肿。难以想象尊者当年是怎么把它吃下去的。大抵是大雪山和九华山的物产丰富程度无法相比的。

九华佛茶

九华佛茶又叫九华毛峰,属于绿茶的一种。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金地藏的另一诗作《送童子下山》中写道“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茶供佛子们坐禅驱睡,也用来招待香客。从烹煎的手法推断,唐时九华山所产的还是饼茶,到宋代九华山茶兴盛时有记载已是芽茶或叶茶。今天我们喝到的九华佛茶,制法和饮茶的方式更贴近明代。

九华山僧众向来在佛事之外,为了自给自足而种茶、种菜、种稻。至今九华山各大寺院丛林仍保有自己的茶园。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品茗时如能静心也算得其真味。

如果是盛夏来九华山,还可以尝尝当地的消暑小吃——观音豆腐

这道小吃食材是当地特产的野生灌木腐婢树的树叶,食材倒是不难获取,就是季节性强,只能选取夏天的嫩叶。再有就是制作方法偷不得懒,要在温水下反复揉搓叶子一点点出汁,这样做出的观音豆腐才颜色碧绿。如果用开水烫叶子做出来的豆腐发*,或用榨汁机虽快速出品,但这样做出来的观音豆腐颜色深绿且口感粗糙。这步做对了,后面就类似烧仙草的制作方法了。吃的时候凉拌一下,喜欢咸口儿的,放葱蒜佐料,喜欢甜口儿的,切些西瓜丁儿。吃起来滑滑的没有什么异味,如一盘碧玉,若是炎炎夏日看一眼就觉得清爽。

关于九华山之行,就先聊到这里吧。如果能在九华山上至诚念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许身心灵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毕竟这里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地藏菩萨道场啊。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