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讲的发物究竟是什么原来这么多年都理解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出去聚餐,点菜的时候他一反往常,犹豫地看来看去一直没有下单,我就问他怎么了,他对我说“昨天因为皮肤瘙痒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诫我少吃发的食物,所以我也不知道吃啥。”

听他这么说,我医院皮肤科实习的时候,老师每每告诫病人少吃发物,病人总会将发物和海鲜、牛羊肉以及辣椒这些食物直接等同。

那么中医的发物到底是什么?难道发物就只有海鲜、牛羊肉么?是否只有皮肤病患者才需要注意发物的摄入呢?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与我们生活饮食紧密相关的发物。

“发物”的现代定义是指富有营养或有刺激性从而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者加重了已发疾病的食物。

从这个定义来看“发物”包含了中医的忌口概念和西医的过敏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发物”种类繁多,大致有禽畜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调味品。

现代医学角度:

第一:这些摄入的食品对人体而言是异体蛋白,这种异体蛋白可以在体内成为过敏源而导致人体发病;

第二:动物性食品含有激素,从而扰乱人体稳定的内分泌状态;

第三:刺激性较强食物,像葱姜蒜等的强烈刺激会促进炎性感染灶的扩散。

其实,在中医学里,任何情况都要先辨证。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应用同一个发物的标准来控制自己的饮食。

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不同,所以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这是我坚信中医“个体化医疗”将会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的原因。

究竟都有哪些发物?

我们根据发物的中医性能主要归为以下七类/p>

发热之物

能使人体产生或促进火热之邪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胡椒、羊肉、牛肉等。

这些食物由于具有温热或者燥热之性,对于本身内有火热或者阴虚火旺的体质的患者会更助火邪,不利于机体疾病恢复从而阴阳进一步失调。

通常内有火热的患者表现为平日稍发热或自觉烦热,口常渴,偏爱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硬结,舌苔多为绛红色或黄色。

阴虚发热的患者多表现为平素烦躁发热,有明显的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加重,手足心热感明显,容易盗汗,常常口干舌燥,舌质红或有裂纹。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则应该尽量少食此类食物。

发风之物

像鱼、虾、蟹等海鲜;鸡蛋、鹅等容易生风邪之物。主要诱发或加重皮肤疾病,像荨麻疹、湿疹、疮痈、疔疖等。

中医根据从自然界取类比象的方法,由风的特性推测出风邪致病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邪发于体表则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显、发作无时,短时间内便可红肿热痛,传变较快。

这便是西医学的荨麻疹等皮肤性疾病。又因为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常常夹杂其他邪气合而为病。

风寒湿夹杂为患,则为痹症,表现四肢拘急疼痛等症状。这也就是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类的疾病。

现代也有医学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食也需要注意少吃海鲜、鸡蛋、鹅等高蛋白质食物,这一点其实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

发湿热之物

指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助湿化热的食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中医理论中,脾喜燥恶湿,而胃喜润恶燥的特性来分析,过食湿热之物则会阻碍脾胃运化功能,湿气阻滞于脾胃,于是湿邪化热化痰产生湿热痰阻之证。

表现为患者比一般人较胖,容易困倦、口有腐臭味、舌苔白腻、大便稀溏、易粘马桶等。中医里的“甘能令人中满”“高粱厚味,足生大丁”讲的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发冷积之物

指具有寒凉特性,容易损伤人体阳气的食物。如西瓜、梨子、柿子以及小朋友夏季最爱的雪糕等。

过食用发冷积之物,会损伤脾胃中阳,亦会累及肝肾或心肺之阳,表现为食后腹冷痛、腹泻、咳嗽等症状。对于平日有四肢无力、食后嗳气、大便稀溏等症状的脾胃虚弱的患者则更应该少食用。

发燥之物

指使人体干燥津少的食物。如干果中的炒板栗、炒花生、炒瓜子等。这些食物极强的火热之性可以灼伤人体津液,从而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饮水得缓。

发动血之物

指能够伤精动血的食物,如辣椒、白酒、羊肉、牛肉等等。中医认为动血是由于血热所引起,血热内盛,热盛生风生燥,甚则出血妄行。

表现主要为三种:出现血红色丘疹、斑丘疹等皮疹样改变;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甚则经血过多等出血症;心烦不安、急躁易怒、神昏谵语等精神症状。

但是中医辨证是灵活的,对于有血瘀内阻的患者来说,适当食用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良效。

发气滞之物

指阻滞脏腑、经络之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油腻食品、芡实、莲子等等。

由于这些食物具有阻塞气机特性,所以气机停于上焦则胸闷喜叹息,气机停于中焦则两胁肋部胀满,脘腹胀满等症状。

所以,通过以上的系统介绍,我们应该清楚中医的“发物”不仅仅局限于海鲜、牛羊肉。

同时,不光皮肤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中发物禁忌,符合中医辨证的患者也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调节。

通过介绍发物强调了我们个体的特异性,更能反映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作者

江润纬

注明:本文系中国中药杂志自媒体平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或“全景视觉”,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